|
 |
【状元心得】心理素质点滴--刘乳滨
浏览:2888
来源:清华北大家教中心
发布人:合肥家教信息网
2009-09-29-0:14
1、学习计划完不成,复习欠充分。结果到头来慌了心神,吃不好,睡不着,思维混乱,不知所措,出现焦虑、急躁等心理障碍。因而学习效率下降,造成心理过度紧张。 2、缺乏应有的自信心 3、自我评价不准确。正确的估价自己,是确保考试中正常心态的重要因素。考生平日的学习、复习大都是靠老师来讲授完成的,在此过程中缺乏正规的训练。只有通过自我检测,才能大体掌握自己学习的情况。在自我检测中,有的见成绩不稳定,便对自己持怀疑态度,过低的估计自己实力,总担心考试时会失利。有的考生则正相反,对自己估价过高,甚至对自己的能力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,总期望能够侥幸取胜。这样,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实际水平,也会给考试带来负面影响。 4、考试前劳逸不当。大脑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,学习效率就会降低。因而学习便不能保质保量。 5、意志脆弱,缺乏自我调节能力。这样的考生,只能在成功和顺境中生活,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,适应性较差。情绪不稳定,患得患失。如有的考生所在地区,比较闭塞,不便获得有关考试的各类信息或复习资料,只靠自己啃课本。总觉困难重重,也极易产生心理负担。 以上种种困难,造成相当一部分考生过度紧张,复习效率低,成绩不稳定。带着这种心态参加考试是很难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的。所以考生必须明确:考试不仅是对掌握的知识的检测,更是对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考验。 那么,怎样做才能使考生具备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呢?我认为: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,既有外部条件,更决定于内部因素。关键是考生自己。要加强自我控制、调节感情和情绪的能力,在自考前,努力做到以下几点,使自己具备健康的心理。 1、 树立自信心。信心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。失去了信心,希望也就 变得渺茫。自信心不足,临场就会慌乱,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。而一个人一旦充满自信,就会有不怕任何困难和挫折的坚忍不拔的意志,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。信心和意志是内部的精神力量,可以调动一切有利于考试的知识、技能与技巧,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。考生的信心,是考前对自己的潜力和考试结果的正确的认识。这种认识越能准确地反映其实际的情况,就越易取得考试的成功。相信自己能行,相信自己的实力,可以增强对考试的承受力,使自己处于积极的、顽强的战斗状态。 因此,要对自己充满信心,解除顾虑,集中精力,迎接挑战。只有这样,才能发挥自身潜力,顺利过关。 2、 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。考生应对自己的综合能力,有一个正确的认识,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,既不能过低的估价自己,简单怀疑自己、否定自己;也不要过高的估价自己,避免不必要的失望。考生可在每次检测之后,针对自己的成绩,冷静地分析前后变化的原因,找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,做到心中有数,适当调整奋斗目标,有奋斗目标,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,有动力才会有取胜的信心。只有正确地估价自己、正确期望自己,才能维持心态平衡,保持心态健康,以最佳的竞技状态迎接考试的到来。 3、 进行自我适应性训练。在考试中,非智力因素对考试临场发挥有一定的影响。正确的适应性训练可以帮助考生在考前和考试过程中稳定情绪,稳妥发挥。如可自设考场情景,自己限定时间,在规定时间内要求自己做完一定量的练习题。经过这样反复训练,就会逐步提高对考试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。从而使考前和考试过程中的情绪得到稳定,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平,取得理想的成绩。
|
|
|